
近日,農業農村部、國家發展改革委、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《“我的家鄉我建設”活動實施方案》,部署開展“我的家鄉我建設”活動,目的在于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和各方人士建設家鄉的積極性、主動性、創造性,推動人才下鄉、資金下鄉、技術下鄉,匯聚各方力量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。牛云老師第一時間進行了深入的解讀。
鄉村代言的意義遠遠超過建設的意義
方案主題重點圍繞“我的家鄉我建設”是遠遠不夠的,牛云老師認為,還需要再加上“我的家鄉我代言”這句話。作為村里的一份子,不僅僅是建設這個維度,還需要提升至代言人的高度,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建設家鄉,當能力不足時,我們可以選擇幫家鄉進行傳播和推廣。

打好“鄉情牌”、“鄉愁牌”非常重要
鄉村振興關鍵要靠人才、靠資源,廣大農村在外工作的很多人,普遍也都有回報家鄉的愿望。打好“鄉情牌”、“鄉愁牌”,以振興家鄉為己任,調動在外游子的積極性,動員和引導在村農民群眾和在外老鄉樹立“我的家鄉我建設”的家鄉情懷,有序引導在外工作的能人回鄉、企業家入鄉、大學畢業生到鄉、農民工返鄉,為家鄉的發展獻計出力,不論從理論上、還是情理上講,想法和思路都非常好,若能夠得到有效地實施,也將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揮重要的作用。
要有家國情懷,更要樹立正確的義利觀
我們要有“以振興家鄉為己任”的情懷,樹立正確的義利觀,這與快印客“傳播區域品牌、振興地方經濟”的使命不謀而合。作為個人或者企業家要有家國情懷,支持家鄉公益事業,發揮企業家重鄉情、善經營、樂奉獻的優勢,引導回鄉投資興業、舉辦社會事業。

請進來教與走出去學,關鍵培養農民契約精神
方案內容重點呼吁在鄉農民、大學生、專業能人、農民工、企業家這五類人才投入家鄉建設。
其中,組織在村農民參與村莊建設中,提出“請進來教”與“走出去學”相結合的方式,牛云老師認為可以細化內容,使其更好落地。農村經濟要發展,不僅僅是教農民如何售賣農特產品,更重要的是培養農民的商業意識和契約精神,教農民法律知識、財務知識、經營知識、契約精神、合同法,以及售后服務的溝通技巧和流程,引導農民企業化、產業化發展。

借助線上老鄉群和線下鄉情館,把家鄉品牌建設起來
發揮鄉情館、村史館對鄉情鄉愁的記錄作用,常態化舉辦村莊發展大會,用好家鄉群、朋友圈、貼吧、熱話等新媒體“圈子”。農耕館、鄉土人情館、鄉村振興館、數字品牌館必須要做,但是,這些館僅僅停留在家鄉遠遠不夠的,還要在他鄉落地,因為建設這些館面向的受眾大部分還是在外游子。我們要學會借助線上的老鄉群,線下的鄉情館聯絡感情,共商村事,助力家鄉土特產品出村進城,為家鄉代言,把家鄉的品牌建設起來,真正的建設家鄉,建設家鄉的品牌,形成長效機制。
結語:此次政策是一項積極的嘗試,但在推動農村發展的過程中,仍需要關注方案的不足,對此,牛云老師提出了一些比較好的想法和可行性的落地建議,供大家了解學習,也期待方案的落地,能引導在村農民和在外老鄉共建、共治、共享美好家園,促進人才、資金、技術下鄉,匯聚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力量。